此帐号已被封,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。
文章于 2021年7月6日 被检测为删除。
被微信屏蔽
作者:世外老人 注:此文写于十多年前,属假世外半老人被侵权最多的贴子之一,最严重的一次,让一位常常在《读者》上发文的杂文家全文抄袭,发表于《杂文报》,网友提醒,我一个电话打到《杂文报》总编室,负责处理此事的是《杂文报》责编刘晶,刘晶把我文与杂文家抄袭文放其个人博客“示众”,一网友评述:博士后可以舞弊,杂文家不能抄袭! 王安石,公元1021年出生于江西临川县,世称王临川。22岁进士及第,授准南通判。因政声颇著,于1047年,王安石二十六岁时,升任鄞县令。这时的王安石把鄞县当做自已牛刀小试的实验场。他在当地修水利,办学校;之处,还搞了一项创新工程:粮贷。 王安石发现农民每每到春夏之交接之际,会青黄不接,春荒难渡。所以他下令把官仓里的存粮,以“贷”的方式,发给缺粮的农家,渡过春荒。到秋粮上市时,再还新粮给官仓。同时多付一点粮食利息。粮息约为15-20%。此法一出,于官,于民绝对两利!所以王安石深得当地百姓爱戴。后来王安石因有政绩所以又调任常州,舒州等地任职。政声“播于野,故天下倾慕之。”时人以王临川不出相为憾事! 用药如用兵,医乃救人术,勿作中西争!
公元1067年,宋神宗继位。时国家国库空虚,而境有强敌。每年都要向辽,金,西夏“赐予”(实质是贡)大量金银绸缎,来换取屈辱的和平。所以年轻的神宗强烈希望国富民强。他相中了王安石,于公元1068年,拜倡议变法改革的王安石为相。 公元1069年,王安石开始对北宋王朝的民生、军事、教育、财政等方面,进行了全面的改革。王安石的改革,对于北宋来说,绝对是必须和及时的。对于宋王朝的种种积弊,开了许多猛药,药也是比较对症,但用法不当,所以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。 当时的宋王朝,北有强邻,而内部国家已经穷到连秋祭,都拿不出钱来的地步。这样一个国家,如果君臣还不思改革。可能是相当危险。 王安石是他诗文里先知的鸭子。当他提出国家需要进行全面改革时,有些人是不以为然;有些人变成了他的反对者,认为他的改革是与民争利。而有些人则对他进行人身攻击,比如苏老夫子写的《辩奸论》矛头就是指向王安石。而一个国家,什么时候需要改革?哪些方面需要改革?怎么样才能保证改革成功?国家如果需要改革时,而不进行改革,会对国家造成什么样的影响? 当我们现代人再反视这些话题时,我们会发现,不光是宋朝人需要面对这类问题,今天的中国人,同样要回答这样问题! 北宋的中国,如果不改革,小了说会在外交上长期处于受欺凌状态,国家财政处于临崩溃境地,连国家大典秋祭都拿不出钱了。大了说,如果一旦国家发生战争,连军费都出不起,国家只能等着灭亡,老百姓也只有等着做亡国奴。高高在上的皇帝---神宗自觉地认识到这个问题,所以他要从国家的最高管理层开始,领导一场由上而下的社会变更---改革。 在社会学领域,改革与革命是一对兄弟。改革有二个特征,一,统治者自发。二,从统治者内部开始,由上而下地进行。与改革相比,革命也是一场社会变更。人民在一些无能的、或昏庸的、统治者的管理下,他们高高在上,不知道他们的所作所为,或者说他们制定的制度困绑着民众的思想,或者行为,治下的民众摇手触禁。而多数时候,他们又是自我感觉良好,缺少应有的自知之明,所以他们不可能发动一场针对自已的改革。最后只能是改革的兄弟—革命上场! 改革只是让社会的既得利益集团痛疼,而革命则是要让他们流血牺牲。与改革相比,革命是由外而内,或者由下而上的社会大变更。由外而内,如蒙古消灭南宋,如满人消灭明王朝,站在中华民族的角度,我们说是外敌入侵。但站到社会学角度,只是一种十分正常的优胜劣代。由下而上,有人说是造反、起义。而站到社会学角度,免子急了咬人,狗急了跳墙,人活不下去了,就弑皇帝。都是再正常不过的社会反应。 宋神宗们是聪明的。他们在宋王朝可能的革命来到之前,选择了改革。但王安石急功近利的的行为,让改革变成了另外一些人谋权、谋利的手段。比如在新苗法中,向春荒贷粮政策,改革后,到了下面变成一种面对农民的强制摊派。不管你需不需要,都要贷!而还粮利息,被加上了各种苛捐杂税,王安石在鄞县的一分利,变成二分,三分利。有些地方抬得更多,逼得农民卖儿卖女。几年下来,原来的德政变成苛政。一个叫郑侠的小官,画上一幅《流民图》,《流民图》被人带到皇宫里,太后看得泪流雨下,革命成功这么多年了,她老人家没有想到人民居然还是这么苦!大宋王朝在改革面前开始动摇,人民把帐都算在王安石头上。 再如教育,一直与科举紧密相连。宋人的科举内容,以考四书五经,以子曰诗云为主要内容。所以有许多人皓首穷经,却不辩五麦。严重地脱离了社会实际!所以王安石要对北宋的教育,高考制度,进行改革。从学以前的四书五经、子曰诗云,变成学习社会需要的刑名之学,理财之学。从考从前的诗赋文章,变成考经世、济世、断案、理财的学问。应说王安石的改革意图绝对是OK的。但到了读书人哪里,他们都以为经书论语都没有用了。王临川的文章变成了天下人捧读的新经典!许多人开始从王安石的文章中,寻章考句,以求富贵。时人无情,把这种现象都委责王安石。 应该说宋人在改革的时间上,绝对是把握住了改革的时机。但是他没有回答好:怎样改革?所以王安石变成了一个悲剧性的人物。王安石虽然给积弱的北宋王朝,开出了“改革”这剂猛药。但因为用法不当,所以没有能治好国贫民弱的疾病。也只几十年后,金人攻入东京,掳走了钦、徽二帝,这就是所谓的“靖康之耻”!梁武帝的“学术围剿” 王安石没有看到靖康之耻,但公元1076年,王安石罢相后,有机会看到人民对他的报复和嘲讽,当时的民间有许多人已经把王安石看成猪狗不如! 明代冯梦龙在《警世通言》第四卷,《拗相公饮恨半山堂》故事说,王安石一连十来道表章,告病辞职。皇帝也风闻外边议论,有厌倦王安石之意,遂从其请。以使相判江宁府。宋时,凡宰相级别的官员解职,都要带个外任的职衔,到那地方资禄养老. 王安石离开东京,带一家老小,奔赴金陵.但荆公原有痰火症,住在小舟多日,情怀抑郁,人症复发。思欲舍舟登陆,观看市井风景,少舒愁绪。所以,他就舍舟登陆. 一连串故事就开始发生了.在登陆后,一路上,王安石受尽讥讽:荆公走进茶坊,正欲唤茶,只见壁间题一绝句云: 祖宗制度至详明,百载余黎乐太平。 白眼无端偏固执,纷纷变乱拂人情。" 王安石眼睛白多黑少,所以有人讥称“王白眼”。 他走进庙宇。"荆公正欲瞻礼,尚未跨进殿槛,只见隔壁外面粘着一幅黄纸,纸上有诗句: 五叶明良致太平,相君何事苦纷更? 既言尧舜宜为法,当效伊周辅圣明。 排尽旧臣居散地,尽为新法误苍生。 翻思安乐窝中老,先讽天津杜字声。" 甚至如厕,他也逃不了被嘲弄的命运"荆公见屋傍有个坑厕,付一张毛纸,走去登东。只见坑厕土墙上,白石灰画诗八句: 初知鄞邑未升时,为负虚名众所推。 苏老《辨奸》先有识,李丞劾奏已前知。 斥除贤正专威柄,引进虚浮起祸基。 最恨邪言‘三不足’,千年流毒臭声遗。"“王国维之死”新论 最后,他不敢走大路,只敢走小路,借宿于家,但也没有逃得脱。他和随从们看到"老妪取水,用木杓搅手木盆之中,口中呼:“罗,罗,罗,拗相公来。”二猪闻呼,就盆吃食。 婢又呼鸡:“王安石来。”群鸡俱至" 。 最后,安石"不觉抚髀长叹道:事皆前定,岂偶然哉!作此诗者,非鬼即神。不然,如何晓得我未来之事?吾被鬼神诮让如此!人亦没有放过我啊,视我为猪、狗!悲哉! 冯梦龙整个故事按排得太神奇了,像是虚构。但我江准地区,到目前为止,许多老百性唤猪,还真的和书里老妇的唤法相近,或者基本一样.如,三泰地区,农民唤猪:"拗(相公)罗、罗、罗,”或“罗,罗,罗,安(石)"!中国历史上唯一的黑人皇后——李陵容 安石变法于国,于民绝对是两利之事。但最后却南辕北辙,德政变成苛政。到基层民众,变调走样,祸害非常!人民都是以猪狗视王安石!当为今世,后世,后后世倡言改革者永鉴!
其他